算术基础(二)初等计数


Author: Kimmy

当你能够区分开数和量的时候,我们就开始学习计数(counting)。

所谓计数,即是指用数来描述量,有时还会伴随这个描述的过程。当然,一切基本的计数过程,都要先从零开始。

以为一切事情本来就是从无到有的过程,“无”,就是那个初始状态,各种数制的表示都是0,程序员称为null或者nil,英语中叫empty或者nothing,爱打玄机的人称之为道。然后,“无中生有”,有了唯一的一个事物产生了,数字的描述为1;再然后,“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”。到“二”的时候,数字的表示就开始有不同,二进制是逢二进一,所以“二”表示出来的结果是10,而在其他三个数制中仍然是2。所以跟一个程序员玩数数游戏的时候,千万不要用100这样的数字,请明确说明是一百(这个量跟二进制中的100有着很大的差距),或者干脆直接数到3。

这样一直逢进,四个进制之间的表示形式会越来越不同,但是总有一个是不变的,就是他们所表示的是同一个数量。于是,当我们需要对一个系统定量的时候,就可以使用计数来表示。

但是,问题来了。如果我们要把两个数量合并起来(比如,把这一讲的文字的数量和上一讲合在一起统计),合成以后就会有一个新的数量产生,这时候要确定这个量的数字表示,则还要重新进行一次计数。如果简单点的还可以,但是对于文字这种动辄数量庞大的东西,进行一次计数还是很费力的,而且这一系列的内容还不只是一两篇那么简单,一遍遍的重复计数是一个很伤人的事情。

估计我们伟大的先人们意识到了这一点,于是把“合并两个数量”这个内容进行了深度的研究,得到了一个通用的方法——加法(addition)。于是算术就不只是计数这么简单了,而开始有了质的飞跃。想对量进行合并统计就只要通过加法运算一步就可以得出结果了,没必要再对两个量的合集重新进行一次计数这么复杂低效的活动了;更进一步的,加法还能够简化计数,如果你需要通过计数来对一个系统定量,则先把这个系统中的量分成几部分,分别对这几部分进行计数,最后只需要把这几部分的计数相加求和,就能够得原系统量化的结果了,由于几个部分互不相干,所以计数可以同时进行,这样子就能够缩短整体的计数时间(你看到分治法(divide and conquer)和并行(parallel)思想了么?)。

但这些人没有意识到,这虽然是算术发展的很基础的一小步,却意味着整个人类历史进程发展的一大步:由简单的加法逐渐导出基本算术运算,最后一步步发展成为现在时刻影响着世界的数学(mathematics)。很明显,没有数学,就基本上没有我们现在的一切。

加法基本上可以看成是最简单的一个抽象出来的数学方法,虽然现在理解起来没什么难度。可是,简单的抽象还是难搞定越发复杂的问题,问题搞定得很困难的时候就会暴露出来等待有效的解决方案了。

这个问题还是跟计数有关。类似那个用分治法来解决的问题,需要统计一部如同红楼梦般的有一百多回目的书中文字的数量,于是分派一百多个人,每人负责对一个回目计数,最后所要得出的量就是一百多个人的计数结果相加,这样就要加一百多次,相对来说也是一个比较浪费时间的工作。当然,现在来看并非所有对较多的数量求和的情况都是浪费时间的,如果这些数的分布是符合某种规律的,则可以用一两个公式就能搞定,但是要知道,我们目前只有计数和加法这两种运算,只能根据这两者设计方案。

我这里给出两种解决方案,方案二对数据有一定的要求。

虽然方案二的说法会有各种不同各种牵强,甚至根本就不能算是一个方案。可是它给出了一个新的方法,从而将多步重复的运算简化到一步,对于大量数据的统计,效率也能够提高出不少。

我们从其他的角度来对比一下这两个方案。

方案一使用的是分治法,一个只存在理论上的思想方法,而针对具体问题则要选择具体的如何“分”如何“治”:如方案一中的分治和用加法简化计数的分治就有这明显的不同。而类似分治法其更倾向于是用于产生具体方法的方法学工具,而非具体的方法,这种抽象层次要高出不少。

方案二则是针对重复的过程而抽象出来的一个具体运算方法(乘法),而于是乘法就作为一个固定的工具可以参与自然数的运算了。同样的,在这个方案中的对重复内容的抽象则是其背后的思想支撑。而这一思想同样也无处不在。

创建时间:2013-07-03 最近更新时间:2024-10-27